推荐阅读

论“九个必须”的文化逻辑

点击量:   时间:2021-08-13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九个必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最新成果,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含严密的传统文化逻辑。

一、文化根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化生产是人民创造力的本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些论述揭示了党的全部生命力的文化根基,体现了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民本思想。一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人民与江山的一体性是人民与历史的一体性的精髓所在。其二,人民是历史前行的原动力。“君者,舟也;庶人,水也。”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历史主观能动性,才能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把执政理想顺利推向前进。其三,人民疾苦指引历史发展方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以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为前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基调。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中,只有紧紧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二、文化构造。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且依然活力充溢,除文化基因的传承之外,作为四梁八柱的文化构造保持基本稳定是重要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造的核心支柱是一元化管理体制。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都奉行一元化集权管理体制。清朝帝制推翻后,300多个政党当中,只有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中国共产党经过历史检验最终取得政权,成功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庄严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重申,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这一论述从思想、政治、制度各个层面体现了一元化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理论依据。

这一构造的正梁是群体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文化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欧洲的科学社会主义,脱胎于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后二者或者胎死腹中,或者中途夭折,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主义成长的文化土壤。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君臣、父子、夫妻为基本社会关系,以家、乡为基本社会单元,仁、义、礼、智、信为基本社会规范建立起来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如何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中华哲学的基本问题。《礼记·礼运》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华文化对生产资料占有方式、财富分配方式、人际关系、人的自由发展等方面的制度设定和未来理想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天然亲近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棵大树能够在中华大地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伟大转变的内在规定,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告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所在。

三、文化品格。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优秀品格。这些品格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情感依托、智慧源泉和精神支撑。一是包容意识。《礼记》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远古开始,中华民族就对各种异质文化采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态度,从未停止博采众长的脚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进入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更深融入中华文化肌体。为更好防范改弦易辙风险,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作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二是忧患意识。上忧天地,下忧生计,忧患意识内隐在中华民族的个体、集体潜意识之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饱经患难形成的重要生存发展智慧,是中华民族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精神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在无情地等待着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必然要承担的光荣使命。

三是革新意识。强烈的自省革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应势而变,与时俱进,是中华文化经受住几千年波谲云诡历史考验的定海神针。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把革新意识推向全新境界——刀刃向内的大无畏的自我革命精神。纵观建党百年历史可以发现,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过去先进不等于未来先进,过去经受住风险考验不等于未来也能经受住风险考验。为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永恒命题。

四、文化缺陷。世界上尚未产生一种十全十美、无往不胜的文化。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000年的慢速发展,以及近代以来山河破碎、民生涂炭的惨痛经历,都与传统文化的重大缺陷有着密切关系。一是重道轻器。中华传统文化漠视科学技术,缺乏实证科学精神。儒、道、名、法、阴阳诸家皆视科学技术为末道。唯一重视科技的墨家学派在汉朝中断,修齐治平成为君子追求的唯一目标,工艺技术被视为小人所营雕虫小技或奇技淫巧。重道轻器制约了中华民族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为彻底摆脱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祖国统一,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实施国防科技建设战略工程,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不二选择。

二是一盘散沙。孙中山曾经感叹,中国四万万人实等于一盘散沙。造成民众一盘散沙的根源,思想上,自认为有德之邦、仁义之国,无人可战而胜之,忽略社会力量的组织动员。经济关系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产和交换方式造成分散、保守、散漫的文化性格。社会关系上,君权族权夫权父权四权合一,每逢明君缺失,百姓便群龙无首。邓小平说过,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巩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行动大统一的良好局面,坚持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依然是中华民族精神重构的重大现实任务。

五、文化理想。中华文化始终把天下放在认知体系加以观照,孜孜以求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天下大同”理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解决现行世界秩序的矛盾危机提供了可行的蓝本,得到国际主流社会积极响应。

“九个必须”深刻总结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急起来、聚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经验,精确概括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九条规律,深层次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体制、力量源泉、理论遵循、理想追求、风险应对、短板补救等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九个必须”护航,我国的复兴伟业将势不可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