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题

那些没有说出来的往往才是最关键

点击量:   时间:2021-08-31

棒球赛场上,站在场边的教练很少像足球、篮球教练那样安静地站着,而是一直在手舞足蹈,刮鼻子拍大腿摸脑袋拂手臂的动个不停,而捕手也通常会在一轮防守开始之前把手放在两腿之间不停的笔划,对面的投手则以点头或者摇头来回应。

 

喜欢看棒球比赛的朋友会知道,他们在通过暗号布置进攻防守策略。

 

笔者大学时是校棒球队的成员,刚接触这套东西觉得十分新奇有趣,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沉迷于跟搭档捕手制定各种看起来很炫酷的暗号。直到有一天被教练批评,才知道在职业比赛中对手会安排专人盯着破译你发的暗号,这样就能在你的策略启动之前预先做好准备,比如你要偷垒,那么投手就会提前准备好牵制球。

 

能读懂对方的暗号就能料敌先机,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也跟暗号有关,只不过场景换成了法庭。

 

如果在庭前问案子的把握有多大,靠谱的律师通常没办法回答,因为不确定性太大了。但如果把问题留在庭审结束之后,经验丰富的律师或许可以告诉你一个大概的判断。

 

这是因为法官的某些潜台词被律师读懂了。当然,法官不会刻意设置暗号,但是再滴水不漏的人也会有破绽。如果能读懂法官的潜台词,就能提前猜透法官心里在想什么。本文就结合笔者的经验,揭秘几个这样的潜台词。

 

1、最怕反常的温柔

 

法官的职业特性要求他必须保持中立,态度也多是高冷的。毕竟一天从早忙到晚,干活不算还要应付形形色色的当事人,重压之下换谁也很难有好情绪。尤其是在庭上遇见说话啰嗦半天抓不住重点的、重复发言喋喋不休的、情绪发泄大喊大叫的,法官发飙也是常有的事。

 

可如果在庭审程序中发现法官对你格外的礼貌,千万要警惕,别以为是他对你青睐有加,很可能这是败诉的信号。

 

之所以对你特别客气,多半是因为在开庭前看过案卷,心里笃定你会输,才会充分“保障你的程序权利”,尽量降低判决结果公布时你的对抗情绪,进而降低其自身的风险。

 

2、当某些细节被迫不及待地核实

 

常规的断案思路一般是定性在先,定量在后,如果法官直截了当地询问跟定量有关的细节,往往说明性质的判定已经在他心里悄然完成了。

 

这种情形通常出现法庭调查阶段,如果你发现法官问的问题比较集中于某些细节,通常说明在他心里问题已经有了定性,他更关心的是定量的问题,也就是判决最终该怎么写。

 

举个例子,在借款合同纠纷中,如果法官连续追问原告的本金和利息的计算方式,并且细致地问某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这代表着原告的胜诉基本已经板上钉钉,法官在最后确认判决书中数字的可靠性。

 

再比如,当合同纠纷一方主张违约金时,法官详细地问违约金的计算方式,并且结合合同的某个条款在互相对照时,说明法官可能准备支持这项违约金诉请了,只是在思考判决里如何落笔更为妥当。

 

3、当法官问双方能不能调解时

 

现在的司法程序设置,调解动作往往在诉前完成,开了庭就说明调解已经失败了。

 

然而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可能还会再次询问双方是否能调解,这一般说明法官心里认为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又或者是案情比较复杂,判全输或全赢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工作量,所以能撮合还是尽力撮合,如果双方和解就给自己省去了麻烦。

 

所以,这个时候双方的胜率可能各占一半,弱势的一方不要提前泄气,优势的一方也不要放松警惕,还要在庭审中寸土必争,让胜利的天平朝自己这一方倾斜。

 

这句话如果发生二审,情况则又不同了。如果法官问你们是否要和解,说明上诉一方的诉求有可能被支持,而法官顾念上下级法院的关系,不愿轻易地撤销(改判)一审判决,想着能否通过和解的方式避免对一审法官造成不利影响。

 

4、当法官说你可能要败诉时

 

这有可能是真心话。

 

当一审法官跟一方单独说你有可能败诉,这时候往往是他的心里话,为了提前把当事人的心理预期降低,让判决结果更好地被对方接受。

 

也有可能只是套路

 

二审法官这么说,则或许不用太过当真,因为二审维持原判本就是大概率事件,多费唇舌事先告知意义不大。反而真相可能是法官要促成调解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动摇双方的心理防线,这样更有利于达成和解,这句话他很可能跟双方都说了不止一遍……

 

5、当归纳的争议焦点偏离主要矛盾时

 

法庭上,当法官归纳本案的争议焦点时,一定要仔细听,因为这是法官第一次正式表露自己的心迹。如果争议焦点绕过了诉争双方的主要矛盾,转而聚焦细节,那么往往说明胜负已分。

 

比如,双方的主要争议焦点在于是否违约,而法官却宣布争议焦点为违约金怎么计算,那么说明法官心里已经确认了违约行为的存在。

 

6、你们要申请鉴定吗?

 

司法鉴定对于法院来说是个费时费力的事,法官总体秉持排斥的态度。

 

可当一方举出的证据被对方质疑时,法官如果看似无意地问:“你们是否要申请鉴定?”这时笔者建议举证的一方接受这个提议,因为法官的潜台词可能是“我很看重这份证据,如果鉴定结果没问题,我就按照这个判了。”此时,如果你对这份证据有把握,那么就勇敢地接受法官的“善意提示”。